“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一首诗,让“六尺巷”的故事成为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它生动地诠释了淳善和谐的邻里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了促进乡风文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乡村振兴浸润法治力量,6月29日,昭平县人民法院城厢人民法庭针对农村相邻纠纷案件多发的情况,深入昭平镇江口村对一起相邻通行纠纷案开展巡回审判,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旁听。
“你来我往”阻碍通行 “近邻”变“陌路”
乡村的早晨惠风和畅,桂江之水碧波荡漾,农田里的作物绿油油一片,到处焕发着生机。
在村委会议室,庭审在临时布置起的简易法庭中开始了。
这是一起由堵塞通行道路引发的相邻纠纷,原告诉称,2017年2月,被告在原告旧屋与旧猪舍中间修建猪舍一座,堵塞了原告与旧猪舍之间的历史通道,遭到原告的反对后,被告又将杂物堵塞到原告与旧猪舍之间的通道,造成原告无法进入旧屋,直接影响了原告的生产生活。纠纷产生后,被告又于2017年6月堵塞了通往原告新居的道路,双方的矛盾陷入僵持。
“被告在路上堆放杂物,不但影响了我方的通行,也影响了其他人的通行,损害了公共的利益。”
“我方在路上堆放东西是因为原告之前在从我房屋外出的道路上筑起水泥墩,阻止了我的通行,我们才用同样的方式阻止对方通行的。”
庭审中,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本是近邻的两家人此时却形同陌路。整个庭审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法润乡风 种下一枚法治的种子
庭审结束后,巡回审判的法官结合该村近年来多发的案件类型和特点向村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提高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教育群众礼让谦和,友善和睦,在邻里相处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大家庭。
“其实农村的很多纠纷都是由一点极小的事情引发的,双方都不愿退让,导致矛盾越积越深。”江口村支书李裕新说道。
“以案说法,是最生动直接的普法教育。我们选取这起相邻纠纷案件开展巡回审判,是希望通过直观的庭审,教育邻里之间互解互谅,礼让谦和,和睦共处,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城厢人民法庭楼庆春庭长道出了巡回审判的初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积极因子。近年来,昭平县人民法院在家事、邻里等纠纷审判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开展巡回审判、发布典型案例、集中法治宣传等形式为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风气注入法治力量。